文化故事
四月的一天,我前往五臺縣環保局參加了關于企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的會議。會議結束后,環保局里一位常有業務往來的大姐親切地問我,“你們的礦山不比五臺縣城,下班后都做些什么呢?”當時我正整理會議期間的要點及相關資料,聽到這個問題,頓了頓,抬頭認真地回答:學習。
五臺礦山位于五臺山脈以南,太行山脈以西,坐落于五臺縣茹村鄉滑石片村??陀^的地理位置,使的我們辦公生活的地方遠遠地“離開”了城市,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,更沒有絢爛多彩的業余娛樂活動。每當夜幕降臨時,放眼望去,除了天邊的寥寥星辰,你很難再找到第二種光亮了。在很多年輕人看來,這種缺乏喧鬧的沉寂和冷清使人抓狂,好比一個人站立在空曠的四野,任憑你怎般“喊鬧”,沒人理睬你,沒人回應你,倍感孤單。不過,我卻認為,在礦山里生活的每一天,更像是一場自我毅力的“修煉”。
2011年5月我前來五臺礦山進行安全環保工作,已有7年。起初,我并不怎么喜歡這個地方,但是冥冥之中意識到的責任感使我堅定地留了下來。至今,我仍清晰地記得2011年,時任礦山負責人曾真誠地告訴我,“五臺礦山的環保、水保遲遲沒有通過竣工驗收,真的亟需一名環保專業人員”。他的話深深打動了我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當親身體會到礦山里的每一個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,努力解決工作難題,一起加班,彼此支持,相互鼓勵,漸漸地,我喜歡上這個充滿活力、奮發向上的工作氛圍。直至今天,對于這個讓我流過汗水,推動成長的地方,依然充滿了濃厚的感情。
其實,一直以來都有人好奇地問我,“在礦山下班后能做些什么?”,“那里的業余生活怎樣度過?”等諸如此類的問題。的確,礦山的業余生活比較簡單,對我而言,下班后的大部分時間只是學習。這種學習一開始是由于工作需要,無奈之舉,之后是習慣了。因為本職工作的需要,下班后,被迫學習安全、環保理論知識。后來,隨著工作實踐和理論知識的積累,我將工作中好的經驗寫成論文,其中有篇關于礦山排土場管理的,2013年發表在了山西水保雜志,2014年我也取得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等;之后,當無意間從新聞報道中看到“稀土資源重要戰略地位”時,眼前一亮,于是,那晚連忙跑進辦公樓查找相關地質資料,試圖找出五臺礦山關于“稀土”的信息。從那之后,每天下班,在宿舍或辦公樓,手里始終捧著那些資料,逐字“摳”,逐字理解,把不懂的地方一一記錄下來,之后又一遍遍請教礦山地質專業人員…半年后,那一本本厚重的地質資料,硬生生地被我這位門外漢“吃透”了,再后來,我撰寫了一篇關于五臺礦山稀土資源綜合利用探討的論文,而這篇論文也獲得2016年中西部第九屆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論壇,論文一等獎;我又會覺的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理論知識還不夠扎實,于是,下班后開始大量閱讀相關的管理學書籍,像位小學生一樣,一邊學習一邊做筆記,我記不得讀了多少天,也記不得那些書被翻閱了多少遍,有一本書,一位美國管理學家羅賓斯編著的教科書,將近500頁的書后來被“翻爛”,散架了,于是我再買來新的一本繼續閱讀。就這樣,我先后買了4本。讀完它的漢語翻譯,我又去讀它的英文原著,一遍又一遍地看,一遍又一遍地思考,似乎硬要從這些書里找到某些思路和啟發…
曾經,有位同事問過我:你僅僅是礦山里的一名環境管理員,學習環保知識就行了,為什么還要學習安全、地質、管理學…呢?他問我學這些有什么用?其實,直到今天,我未曾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。但是,我堅定地認為:這個時代是一個信息不斷被翻新的時代,是一個亟需人才的時代,這個時代需要每個人持續學習大量的知識。我知道,我可能并不是“人才”,而且如果我選擇碌碌無為,停止學習和嘗試,或許,在這個偏僻的礦山里,我會生活的非常舒服,我也將不會知道什么叫失敗或挫敗(因為一個拒絕努力和嘗試的人,他連失敗的資格都沒有)?;蛟S,我并不是站在風口浪尖上把握這個企業命運的人,但是,我是怎樣的狀態,這個企業就可能會是怎樣的狀態。
我想,每個人都應該不斷的學習和積累。因為只有一個人的直接或間接經驗積累到一定厚度,才有可能將這種積累的經驗或知識轉變為一種能力,才有可能轉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我們生逢在一個充滿著無限機會又無限挑戰的新時代,這個時代里會有很多的機遇在等著我們,而我們要為此時刻準備著。